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彌勒佛---釋迦摩尼佛後 能普渡眾生者 聖稱之為 彌勒

彌勒佛:


彌勒佛
(http://www.epochtimes.com)
前言彌勒佛久遠劫以來,早已成佛,但是為了拯救眾生的大事因緣,所以二千多年來,更以無數的化身來救渡芸芸的眾生。在中國六朝曾化身為善慧大士,五代時的布袋和尚,也是彌勒化身之一,當他圓寂前,曾留一偈: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鴻慈的彌勒佛,時時以千百億化身在救渡世人,只是世上的人不認識他罷了。
彌勒佛化身布袋和尚時,一生的行跡很多,述說不盡;有像謎一般的身世,對當時人預示吉凶和氣象,還有布袋禪機。隨緣說法等,與及其永垂不朽的「詩偈」,最後留下後人「皆大歡喜」的彌勒型像。
像謎一樣的身世
布袋和尚,不知何許人也?在五代後梁時,他出現於明州奉化縣裡。沒有人知道他姓甚名誰?不過當時的人都稱他為長汀子、布袋師;而他自己說:名叫「契此」。「契此」者,大約契此方眾生之機而言。其實誰也不叫他這個「契此」的名字。事實上大家都以「布袋和尚」的名字稱呼他。他的容貌並不好看,蹙頞皤腹,形裁腲綏,所幸他笑口常開,倒也沒有人討厭他。布袋和尚,最大的特徵是肚皮大大的;他的行為也是傻哩傻氣,瘋瘋顛顛的語無倫次;無論白天、晚上住所沒有一定的地方,可以說是隨處而安,有時就地而臥。不過岳林寺則是他常歸宿的地方。
錫杖布袋和相隨的兒童
他常用禪杖挑著布袋,做他隨身的法寶;而且還有十八個小孩大聲吵鬧的跟著他到處跑,更奇怪的是這些小孩子都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當時的人之所以會稱他為「布袋和尚」,是因為他行也袋,坐也布袋,布袋永遠隨身,因而得名。他的布袋可以稱為「百寶乾坤袋」;凡是供身之具,全部財產家當,都貯在袋中,袋裡面究竟裝了些什麼?恐怕連他也不清楚!每當到了街市聚落村莊裡,看到人家吃東西,就伸手求乞,有人給他醯魚醬肉之類的食物,不擇葷素,接到手中,先咬一口,然後將剩餘的放進袋子裡面。等到袋子裡的東西積存多了,就招引小朋友們,找一塊空地坐下來,把袋裡的東西倒出來,讓小朋友們搶光為止,他在一旁看著呵呵的傻笑。因此一般的小朋友都喜歡跟他一起玩。
布袋和尚的禪機
有一次,有位禪師在他前面走,他就在他背上摸了一下。那位禪師回頭看他時,他伸
手說: 「乞我一文錢」。禪師說: 「道得出,給你一文錢。」他就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一次白鹿和尚來問他:「如何是布袋?」他就放下布袋。白鹿和尚又問事:「如何是布袋下?」他就背起布袋而去。
還有一次,保福和尚問他: 「如何是佛法大意?」他放下布袋叉手。保福又問: 「為何如此,更有向上事否?」他背起布袋而去。
又有一次,他在街道上站立不走。有一禪師來問他道:「和尚在這裡作什麼?」他說:「等一個人」。禪師又說: 「來也! 來也!」他又說:「你不是這個人」。禪師又問:「如何是這個人?」他說:「乞我一文錢!」
這都是布袋和尚的「禪機三昧」。
作為三世佛之一 - 未來佛的彌勒,正統的塑像是印度式的。這種彌勒十分莊嚴肅穆,眼觀鼻,鼻觀心,超脫凡塵,凝神入定,一副悲天憫人的神情。這種塑像在大雄寶殿常見。另有一種是菩薩裝,戴天冠,單獨在天王閣、彌勒閣中供奉。
(http://www.dajiyuan.com)
'via Blog this'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劉伯溫預言 ─《金陵塔碑文》 - DestinyNet 命理網

劉伯溫預言 ─《金陵塔碑文》 - DestinyNet 命理網:
發現金陵塔碑文 

話說從前,據說民國七年(西元1918年)國軍入南京時奉令拆了一座金陵塔,在塔底基座處發現了一塊石碑,碑上第一句是「金陵塔,金陵塔,劉基建,介石拆,拆了金陵塔,軍民自己殺」。劉基即劉伯溫是6百多年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宰相,意思是「金陵塔,金陵塔,我劉伯溫建的,蔣介石會拆了它,拆了金陵塔,國共內戰兵災就展開」。 


《金陵塔碑文》

金陵塔,金陵塔
劉基建,介石拆
拆了金陵塔,軍民自己殺。
草頭相對草頭人。
到尾只是半縮龜, 
洪水橫流成澤國, 
路上行人背向西。
日出東,日沒西。 
家家戶戶受慘淒。
德逍遙,意逍遙, 
百載繁華一夢消。
紅頭旗,大頭星。 
家家戶戶吊伶仃。
三山難立足,五子齊榮升。 
心忙忙,意忙忙,
清風橋拆走如狂。
爾一黨時我一黨。
坐高堂,食高粱,
全不計及他人喪。 
廿八人,孚眾望,
居然秧針勝刀槍。
小星光,蔽星光,
廿將二人走北方。 
去家木,路傍徨,
到處奔波人皆謗。 
大海落門閂,河廣未為廣。
良田萬頃無男耕,大好蠶絲無女紡。
麗人偏愛將,爾我互相幫。 
四水幸木日,三虎逞豪強。
白人誠威武,因心花鳥慌, 
逐水去南汗,外兒歸母邦。
靈山遭浩劫,烈火倒浮濤。 
劫劫劫,仙凡逃不脫。
東風吹送草木哀。
洪水滔天逐日來。
六根未淨隨波去。
正果能修往天臺。
二四八,三七九。
禍源種已久。
民三民十民三七,
錦繡河山換一色。
馬不點頭石沉底, 
紅花開盡白花開, 
紫金山上美人來。
一災換一災,
一害換一害。
十九佳人五五歲,
地靈人傑產新貴。 
英雄拔盡石中毛,
血流標杆萬人號。 
頭生角,眼生光,
庶民不用慌。 
國運興隆時日到,
四時下種太平糧。 
一氣殺人千千萬,
大羊殘暴過豺狼。 
輕氣動山嶽,
一線鐵難當。
人逢猛虎難迥避,
有福之人住山莊。 
繁華市,變汪洋。 
高樓閣,變坭崗。
父母死,難埋葬。 
爹娘死,兒孫扛。 
萬物同遭劫,
蟲蟻亦遭殃。
幸得大木兩條支大廈。
鳥飛羊走返家邦。 
能逢木兔方為壽,
澤及群生樂且康。 
有人識得其中意,
富貴榮華百世昌。
層樓壘閣聳雲霄,
車水馬龍竟夕囂。 
淺水鯉魚終有難,
百載繁華一夢消。



《金陵塔碑文》相傳為劉伯溫所作,據稱於民國七年(西元1918年)國軍入南京時發現。碑文預言的是二十世紀以後的中國的事。前半部分主要講國共內戰、日本侵華、和中共的統治;而後半部分還沒有完整的解釋。

愚夫之所以把《金陵塔碑文》貼於此,是相信劉伯溫用易卦而推算出來的,碑文中的預言準確度直令人咋舌。

愚夫更希望能借用這板區,求得先進們及各位導師不吝所學,能將碑文解析出來,讓我等凡夫俗子更深明其義,知所趨吉避凶之道,不勝感激。


濱海村夫
馬蓋仙

'via Blog this'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无上正觉和魔王世界的一念之差_庐山听荷涧_天涯博客

无上正觉和魔王世界的一念之差_庐山听荷涧_天涯博客:

无上正觉和魔王世界的一念之差

  
`````````````````````````````````````````````原韪目:《魔王》

``````````````````````````````````````````````作者:谢安朔


````“你最近和“不二”干上了?每天微博里“不二,不二”说个没完没了,够执着的。” 

````“每次证悟到全新的境界,就会凝聚全部的精神投入,每天或有新的进展,就迫不及待的写出来,生怕忘记,就是想把修行,每一个次第、觉受、直到最后觉悟圆满的过程,详细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看到一个修行者成就的完整过程”。

````人生得一诤友,对于渴望真理的人,是极其珍贵的。他斜眼看着我,坏坏的笑,“你啊,千万不要被人们的吹捧,捧晕了头。修行者,唯有真理本身,值得你去珍惜,任何人对于你的评价,都不足以让你去执着 ,让你去看重和感受的。只有真理的纯正,才会使自己成就,才会让你未来绽放的智慧圆满、无漏。”我皱着眉头,反思自己。“我好像没有啊,我内心没有对于别人吹捧和尊重的渴望,你知道,我一直是很朴实,诚实简单。”“行了,在我面前你还装,你丫心底里,潜意识里渴望被人崇拜,被人尊重,被人承认的极度愿望,我还不了解你?”

````此刻的感觉,犹如瓜熟蒂落,内心震动,大汗淋漓,内心深处的恐惧感,蔓延全身,汗毛直立,渴望人类的尊重和崇拜,这,绝对是魔性的根源。精进勇猛的修行者,对于内心的真实忏悔,对于自我修行的严格,对于真理无上的渴望,对于人性的苛刻,对于修行的勇猛,对于信仰的绝对虔诚,那是我生命全部的实践。十九年修行的时间,内心懈怠的时候,是屈指可数的,每天一睁眼,第一件事情,就是澄净心灵,明确对于真理觉悟方向。指导修行者法性圆满过程,到了觉悟程度,就是正空不二。何为正空?不落两边的就是正空,是真性本体,消退执着万物表相,内心的欲望、情感就会减少。同时,不落入对于空无一物的偏空之中,执着于空境无存,这也是执着 。如如本体无漏,不二,一定不会落入“形,相,感,知”,一定不在概念,不落觉受,觉悟空有是解脱法性成就的过程,一切光明、智慧、觉悟、神通、心性、法理,任何有相、无相,任何感受,或者无感知的状态,统统都要舍尽,解脱空性境界,法有束缚,如如不二,法空通透,空法妙用,自然彰显。

````内心对于真理的虔诚,决定修行者境界纯正和修行进步提升的进度。你是为了自己修行的圆满,而执着于真理,还是生命之中唯有真理的存在?对照真理的标准,可以割舍自我的生命。如果修行者,心底里,对于自我的认知迟迟不去,那么,对于真理的修行,就一定会在最后一步落入魔障,这是一件重大的事情。

````什么是魔?

````证得不二的修行者,法我皆空,体性通透。性是万法,体乃如如,宇宙万有,是万法形成,而万法,却与空如不二,是空如的投射。修行者,人性漏尽方无迷障,如如本体无存无漏,觉照三千大千世界,无智却圆满洞知苍穹万有之奥秘,无慧却无漏洞照宇宙万有过去未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亘古未来,与刹那不二,十方诸佛,无量无尽沙数世界,与如如不二,众生真性,如如不二,诸佛心印,如如不二,大圆镜智慧,遍照一切,性平等智,众生无分别,虚空藏智,法与空如一体,真空生妙有……

````在不二的境地,真性开始彰显空性自性,内在实无一个可以“修行”进步的次第,没有法性表现,也没有觉悟法理,更没有光明觉受,就是“正空”。不在法性光明,也不在“空性”无存,如如与宇宙不二,如如与众生不二,如如与万法不二,可是却无法落入万法、落入众生、落入宇宙的限制之中,此为觉空。这里唯有“还原”真如面貌的过程,却丝毫没有任何修行的次第,就好像,天空之中乌云被拨开了,见证了如如空灵的面目,任何法性理性的力量在这里都是乌云,无法触及天空,只能掩盖,无法澄清,所以,唯有空定、还原、清醒,这就是修行者为什么到了最后时期,一定是寂静、空灵、苦修、远离尘嚣的原因。

````众生自性真空,与佛陀无二,体性相同。但是在修行者圆满前最后一步,空性的显现,在解脱无始劫妄想因果,真性圆满的前刻,附着在人性最微观、最深入、最细微的生命存在物质,有一个破除最后人性,绽放本觉真性的过程。舍尽自我无漏人心,是为如如圆满,不二无漏,不动,不变,不灭,不生,遍及万有,众生性同,是为圆满真性如意万有的如来。如果,思维意识中,有一丝的自我,不愿意割舍,执着自我获得,原始真性,瞬间就会因为这个“自我”的认知,幻化出无量天国世界。

````犹如管理国家的大臣,原本即将获得国王的宝座,却在最终关头,得罪了国王,被抄家灭门;真觉无我,空性离空,觉空绽放万法,形体通透,与众生无二,与诸佛无二,与诸法无二,遍及苍穹,细微尘埃,都是如来藏,皆是不二如如,大圆满觉悟。无我,宇宙却是我,众生皆是我,诸佛与我不二,我却没有实体存在,万法万有,众生诸佛,皆是如如所现,万有与不二无分别,却无法限制不二,这就是真性,而在修行分解人性最后一刻的过程中,你要是发现不了人心“自我”的细微需求习气,就会瞬间入魔。这个自我,其实可以不断分解,自我的意识,以念头、心灵感受体现,当组成念头的细微业障、习气,慢慢净化,念头就会消散,心灵因为情感欲望的淡漠减少,心灵空寂,心体消融,就会体现出来“念头的根源”,就是意识。当意识,被法性逐渐的净化、升华,意识的本身就会“法化”,此刻的“我”,已经不是三界六道之中的“业力观念”,而是一种“存在”觉知,就是“我”的修行,“我” 的成就,“我” 的圆满,“我”证悟的真理,这个“我”,已经是很有成就的大修行者,这个“我”,已经证悟了果位,这个“我”,已经可以超凡入圣,了无痕迹,却依旧有一个“我”的印象存在。

````一个虔诚的修行者,身上仅有一千元钱,在寒冷天气中,看到乞丐的悲凉,心生怜悯,同情,可怜,慈悲他,愿意“舍弃”自我的一切,去关怀,体恤,爱护,慈悲这个乞丐,用“爱”包容他,用“慈悲”救赎他的罪恶。用钱财“帮助”他的困窘,以最大的奉献与付出,成就别人的幸福,这就是菩萨界,利他无我,慈悲众生,以施舍,布施,割舍自我,利益众生作为“六度万行”的基础与核心,“舍弃”,是菩萨修证的核心,“奉献”是菩萨修证的表现,在慈悲之中,却没有解脱慈悲的“法性”,“空性”有漏。

````一个虔诚的修行者,身上仅有一千元钱,在寒冷天气中,看到乞丐的悲凉,对于乞丐,他没有同情,没有怜悯,没有慈悲,他视乞丐为自己,舍尽自我一切利益乞丐以及众生,他心里没有任何有区别于乞丐的“境界”,所以他不在“慈悲”之中,却是大觉悟,大圆满的“慈航普度”。视众生为自己,视诸佛为一体,他没有自我固守的境界,众生不二,性体不二,万有如如,众生如如无区别,这就是“真如”圆满,没有高低,尊卑,美丑,对错,贫富,生死,一切相的差别区分,自然不落对于“贫寒,疾苦,苦难,生,老,死,苦”的“慈悲”境界。这就是佛陀,圆满真理实相,洞知众生与佛陀不二,觉悟无上正等正觉,无漏洞知无量苍穹无限真理奥妙的如意法王,不二如如圆满正觉。

````了脱一切相,就解脱万法对于心性境界的束缚,见证不二,就是圆满真性,觉悟的开始。到了这一步,这个“自我”已经完全淡化,却依旧有潜在的“觉知”,无心才能无识,万法顷刻皆空,有任何细微的自我痕迹,不二空性就无法圆满彰显如如无漏不动,反而会因为这个牢固的自我意识,将成就几乎圆满的如如面目,瞬间“幻化”出来无量无际众生世界。这个世界,和如如不是同体,因为有“自我”存在,隔绝了如如的“不二”特质,此刻“如如”犹如真理的宝藏,原本无我,宝藏就是宇宙众生与真理。众生,诸佛,万法不二,是同一体,同一性,而现在,是“自我”利用了这一切宝藏,满足自我的愿望,利用宝藏创建了世界,而这个世界无比的真实,身在其中的众生,感受也是无比的真实。

````这个世界,与佛陀世界的形态,众生的形式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内在法性特质的极尽微观中,基准因素不同,因为,此刻的世界,是几乎“觉悟”的大圆满者的念头幻想,却不是纯正大觉悟者正空离幻的“等正觉”。所以,形态之中,都具备无上威德,苍穹众生体现福报,无量光、无量寿、无量福,只是佛陀的世界,众生祥和、纯正、质朴,以舍弃为心性,以众生的幸福为幸福,以去除外相,感受法性如如为本体,以慈悲利他作为众生恒定的境界内涵,福德圆满,亘古长存,众生性平等,体不二,圆满无漏真如体现着庄严,殊胜,慈悲,威严;而“觉知”利用“如如”幻想出来的世界,光明绚丽多彩,诸神法相庄严却落入“浮华”,众生妖冶,不二的如如真性,通过“觉知”转化为了福德的“表现”,渗透着觉知的幻境,无量众生的生命微观下、生命的基准,都渗透着“意识”痕迹。

````这个自我,不是人间的“感受”,而是三界内,神灵的“认识”,这种认识,因为是“觉知”从如如幻化出来的,具备了法性能量,表现福德的“愿望”,可是这样的法性表现是不圆满的,有分别的,众生等级森严,以神通大小的果报恒定境界高低,以“获得”为快乐,以执着法性彰显“表现”为满足,众生的幸福感受,不是源自于自性的如如真性,而是依据外在法性“表现”而产生觉受,是不圆满,不究竟的境界,离开了法性的光明绚丽表现,离开了神通广大的能力,离开了洞照一切万有的智慧,众生就索然无味,这就是魔王。

````? 魔王世界的一切众生,将他们的外在表现,法性光明,神通,智慧去除,微观尽绝,看待众生的本性,在真性根本的地方,却被一个“觉知”阻挡,这个“意识”,凡夫叫“意识”,神灵称为“觉知”,就是那个即将要成就圆满的大觉悟者,临圆满前的一念,成就了魔王的体系。自己所有一切的成就,法性,空性,如如,都被这一个念头,带入了“魔心幻境”,因为他曾经是几乎证得正等正觉无上圆满的大觉悟者的前身,所以,当他成为魔王后,就具备几乎和如来一样的真性能力,具备几乎和佛陀一样的空性法有,万法妙用能力智慧,魔王是修行几乎圆满,未曾觉悟的佛陀,他就成为了正法的有力维护,能够逾越他魔性法力、境界障碍的,必定圆满成觉,不能逾越他的法性内涵,魔性诱惑的,必定进入他的宇宙世界,这就是维护正法纯净,纯正根本的因素力量。

````这也就是为何只有证得“真空”,离一切境界,离一切觉悟,离空觉智慧的大觉悟者可以不入三界六道轮回的原因,而菩萨,罗汉,声闻,缘觉,依旧会被“业力”感召,牵引的原因。

````而三界六道,因果轮回,众业所集而成的人间世界,自众生不二本觉迷幻的基准开始,渗透贯穿有魔性的因素,人性之中的贪婪、执着、仇恨、肆意妄为的欲望、妒忌、恶毒、狭隘、血腥、暴力,无一不是来源于魔性体系。魔王的世界有一个不变的规矩,就是以交换的形式维护众生的存在状态,当你想要满足自我的贪婪欲望,就要用生命之中其它的部分去交换,生老死苦,是魔性最基本的表现,因为你贪恋人间,享受情欲,名闻利养的果报,那么你所交换的就是生命的衰老、病痛、死亡。如果你想要从魔鬼那里获得更大的福报,获取原本不属于自己福报之内的利益,满足人力无法完成的愿望,就要交出生命微观下累积的精微生命福德养分,这个灵魂,就真正的出卖给魔鬼了,死后一直会在魔鬼的奴役下,在地狱中沉沦。

````如果一个人,在人间这个中转站选择了升华解脱的路,佛性的特质,就是空性,就是清净,是无私奉献,是无我无存,放弃现实自我欲望,割舍人性执着越多,佛性的先天本性,就会苏醒的越多,生命解脱魔性控制的因素就越多,空性境界展现的福报,是生命本质不二真如原始的面目,所折射在修行者的心灵境界,不需要任何额外的交换。一切福报,境界,神通,智慧,法力,都是自性通过法性内涵所绽放的觉受,是永恒不变,亘古长存,空性无漏,不堕沉沦。

````因为宇宙万有的根本是众生妄想,形成的诸种境界,任何境界内,都渗透贯穿真性空性,众生与苍穹的空性性质是统一无二的,任何生命,任何人都存在,所以不需要向外祈求,一切向外求法之心,都带有魔性的贪婪,选择了对于人间三界欲望幻想放弃的路,就是选择了佛性,而佛性必定是圆满无漏,遍及万有,符合了佛性特质,此人一生的表现,通常是清净淡漠,内心善良,宽容,习惯于奉献自我,利益众生,很难被自我的观念,欲望,执着蒙蔽心灵,生活清淡简朴,这样的人所获得的福报,往往不在人间展现,一般通常都是善终后,灵魂去往不同境界的天国世界。所以,灵魂的去所,是人类在有生之年可以自主选择的,选择欲望,情欲执着,就选择了无可更改的生老病死,轮回相续;选择了放弃自我人生索取,割舍情感欲望自私贪婪,就会面对本性如如,法空不二的本质,带给生命本质的升华。要清醒,我们的最终成就,不是谁赐予我们的,而是,还原了我们生命原始的面目,空性真如,觉空寂灭。解脱万有,空执的迷幻,就具足了一切如来的福慧威德,只看我们自心的选择,只看一生修行的态度,只看内心忏悔的程度,只看心性对于真理的虔诚,一生的心与行为,决定灵魂的归属。

````所以,一切修行中执着于神通,执着于景象,执着于自我,执着于享受,执着于名闻利养,执着于个人崇拜,自我陶醉的人,生命之中,都具备魔王的控制力。修行者达不到最终圆满的彻底觉悟之前,随时随刻,你的心思,意念,意识之中,都具备魔王的控制力,唯有证得自性空如,空觉一体,法空妙用,无生法忍,才能从生命万有的基准构成,解脱了魔性的束缚。

````正觉的特质---众生平等,无我无相,清净寂灭,法性纯洁,无私奉献,智慧圆满却没有智慧的执着,慈悲无量却没有慈悲的表现,道法自然,佛道同体。以正法示人,开示法理,破开境界迷障,摒弃欲望私心,以纯净心性为本体,以清净众生为己任,智慧破开迷障,慈悲无私奉献,正信,正念,无漏,无我,无欲,无求,清净淡漠,殊胜庄严,平和朴素,缓慢祥和。

````魔王的表现---等级森严,唯我独尊,法性绚丽,执着外在一切相,以炫耀神通为本能,以智慧大小为能力,慈悲以利益来获取交换,贪图名闻利养,恣意享受,贪婪爱慕色相,所以魔众生命表现的形式,女性都是无比的妖冶艳丽,男性英俊健硕,可以洞知他人的心态,以语言,神情迷幻他人,在无形无相之中,勾引起来众生无明累世的欲望诱惑,令众生颠颠倒倒,痴痴迷迷,昏智迷心,不能自己。以幻境为实相,以欲望为自心,以享受为存在目的,以妒忌为心性根本。

````详细的开示魔王世界的由来,不是为了提供神怪小说,而是为了警醒一切修行者,警醒一切渴望真理的信仰者,唯有真理本身值得我们去供奉、牺牲,而不是要从真理之处获得我们自己的利益回报。正法觉悟者是无我的,是唯有真理作为生命全部所有标准的,是空尽无漏的,是没有分别的平等,是没有着相的智慧,是没有我执的慈悲。而魔性,是唯我的,是以一切相阐述真理对比,勾引众生幻想的,是崇拜神通异能的,是利用真理的标准维护自我私心欲望的,是以神通法力大小恒定众生高低贵贱的,是以利益交换作为法性准则的。所以,正法所云“心外求法,皆为魔法,执着外相,皆为魔道”,向内求,证悟不二,获得真性解脱,如如不动,空法同体,法空妙用,平等,圆满,真如,无漏;向外求,欲望彰显执着,偏离如如,众生有分别,以外相恒定真理,划分高低贵贱,落入魔性幻想。

````虔诚忏悔,是一生修行的核心,是所有圆满真理的法藏根本,整个的修行过程,最最纯正,最最珍贵的宝藏,就是不断发现自己潜藏的错误,确实地坦白,深刻地忏悔。修行者的成就,不是建立在法性光明之上的庄严,而是建立在悔改错误,修正心灵的基础之上,一切智慧,万有真理,无漏法性,从根本上,彻底与外界没有丝毫关系,全部都蕴含在我们生命深处,心灵深邃的根本,那里就是如如的不二,万法的源头,不动的真相,解脱的天门。

````一切外界的条件,都是指引我们修行正确方向的道路,一切的上师,都是我们的引路人,我们开启心灵智慧的钥匙,可是,真理,永永远远,实实在在,从未离开我们,就蕴藏在我们的生命深处,靠我们的虔诚去探路,靠忏悔去接近。修行半生,我最大的资粮,来源于发现身上的错误,这是比得到外界给与的任何殊胜妙法都要实用、珍贵,我从来不怕犯错误,因为错误的发生,才能找到心灵深处隐藏的需求,发现需求妄想,才能改正动机思维,因为改正错误,妄想需求越来越少,而法性越来越强盛,到了最终,进入空觉无二,法即是空,诸法空相,诸法无实,没有心性基础,没有法性次第,没有觉悟智慧,没有慈悲境界,没有对比,没有高低对错,能够在这个境地,指导我们修行的,唯有对于真理虔诚的心,以及刻骨彻底的忏悔,发现错误,就能归正修行者的方向,而正觉的根本,正法的源头,就是无上至宝──虔诚,忏悔。修行者,对于时间的珍惜,就是对于真理,对于生命的珍惜,一刻不能停止,生命不息,精进不止,精诚一念,至死不休。
分类:跳出三界外 | 评论:1 | 浏览:349 | 举报 | 
'via Blog this'